我叫曹紅飛,來自EVK電機。
借EVH今天這個平臺,跟大家分享一下最新車用扁線電機技術。整個分三方面,主要講第三代的扁線電機,及其雙短矩。我們一般怎么來做一些新的產品思路,如果有時間的話就講講,沒有時間就主要講前面兩個。
大家都知道,扁線電機形狀是方的。傳統圓線電機是線接觸,面接觸替代了線接觸,提高了空間利用率。另外圓線電機由于老式,就做不出,空氣利潤率進一步降低。換成扁線電機原則上提高30%。扁線電機畢竟設備投資大,損耗問題也不能避免,出現麻煩,還有專利壁壘問題需要去解決。 扁線電機,都叫扁線電機,實際上不同的扁線電機發展趨勢處于不同的階段。我們最早國家從2013、2014年開始研制,主要以兩層、四層為主,這種設計的直流電阻小很多,但是隨著轉速增加,損耗問題顯露出來。當時轉速跑8000轉以下還勉強能忍受,到8000轉以上會出現額定功率不夠的問題。后面經過第一代扁線電機,發現原來扁線電機必須有交流損耗的問題,一定要換位。隨著時間的發展,整個汽車的電機轉速慢慢有1萬5、1萬6轉的時候,我們再看看扁線電機基本是六層、八層,當然也有十層。基本上是以六層、八層為主。 我們成立比較晚,就想做一個理論上能夠更高系統的產品,所以我們推出第三代不等槽寬這樣一個設計。為什么要做不等槽寬,首先我要指出傳統不管幾層都有兩個問題。 第一,扁線電機相對原先電機的槽面積是變小了的,雖然填充率增加,面積是變小的。 第二,不管是你是什么電機,都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,槽口導線和槽底導線溫差很大,有多少度呢?正常有40多度。如果幾加幾減速,可以到80、90度。正是這么大的溫度差,導致了我們現有電機功率密度受限制。一腳剎車,一腳油門燒的槽口這個導線。另外,傳統的不管幾層,隨著轉速越來越高,可以做十層,可以做十二層嗎,可以做二十層嗎,層數好像不可能無限多。就算多了,效果一定那么好嗎?實測和仿真不一定是一回事。 所以,不能按照這個邏輯去做。我們要做是不是界于有限的程度,充分利用控制,能夠充分利用溫度,改善溫度的對沖性等等,來做出一個性能更好的東西,這就是我們說要做的第三代扁線電機。 槽型自然就是這樣的,形狀自然不一樣了。形狀可以不一樣,面積大小當然也不一樣。所以,我在槽口這樣的導線粗一點,槽底的導線可以細一點。當然了,槽口還可以做異形形狀,進一步減少交流損耗。當然了,為了這樣一個設計會帶來其他的問題,焊接怎么焊,絕緣子怎么做貼合,扭頭怎么做等等都有新的問題出現。當然本身一個新的東西出來,肯定要對應新的問題。這樣一個形狀繞組怎么布置,教科書上是沒有的,要自己想出來。 當工藝問題和繞組問題解決之后,我們才決定第三代理論上可以,后面樣機開發。這樣一個設計有一個好處,常規的等槽寬的電機,比如說48槽電機舉例,槽口這個齒寬和槽體的齒寬正常情況下差1.3倍以上,甚至2倍。大家知道,你在槽口的地方飽和之后,槽體寬了也是白搭,所以不做一些,本身就是空間的浪費。你把它用起來,的的確確能起到空間利用率。 另外一個層面,大家都知道,齒是梯形的,常規的扁線電機若采用這樣的槽,可以取得等齒寬的效果,相同的情況下,鐵損可以有效下降。所以,采用不等槽寬即可以提高空間利用率,又可以在相同的能力下,有效降低電機的損耗。 不等槽寬是非常有利于改善工況的,主要損耗是鐵損,就是黃圈劃出來的地方(看圖)。現在我們在做的新項目,很多企業已經不再追求這個,也是因為這個情況,所以改成這樣的槽,對工況改善非常明顯,理論上是這樣。 這個問題經常集中在槽口這一層,當你的層數越來越多,只是減少了槽口這一層的交流損耗,而非槽口這一層的交流損耗其實變化不大。另外,直流電阻由于你層數增加,漆膜增加,直流電阻倒是變大了,所以一味增加層數只會得不償失。現在設計電機追求層數實際上是沒有意義。 當然了,怎么樣解決槽口這一層的交流損耗問題,也是提高電機工作頻率比較好的方式。增加層數,減少交流損耗,但是增加了直流損耗,特斯拉最近由十層改為八層了。槽口這個地方交流損耗可以空出來,大家做電機提高空間利用率,本身也是功率密度的浪費,也有希望用導線,哈理工也在研究用這個導線,放在槽口降低交流損耗等等。到目前為止批量應用的報告沒有,除了增加層數,像特斯拉,而且還被改回去了。其他的措施一個都沒有被證明是能夠用的,主要問題還在于工藝問題。設計是設計出來了,制造可是有大麻煩。 在意大利摩根大學研究報告,2020年的一個國家論文里面說,現在損耗最大的是槽口,那我就把導線切成多份,切的越多,交流損耗越小越理想。 我們國內至少有兩個企業申報了兩個專利,實際上比國內申報更早的是通用,通用在2017年就申報了相關專利,大家以為有專利,實際上你的專利是在人家的專利的基礎上寫的,所以是無效的。 那么,不管有沒有專利,像中國這么卷也不那么在乎專利,為什么沒人去做呢?原因就是現在一個主要原因還是供應問題,那么你現在八成導線,厚度多少?可能就1.3毫米,你做成10層也就1.2毫米,你要做到一毫米以下,你連線都做不出來,你還別說把1.3毫米的導線把他劈成兩半,你劈劈看,一般做不出來,就算做出來你連的出來嗎?這里面一堆問題,所以常規的這種等槽寬的扁線,這個技術對他來說只是停留在理論仿真上,實際去做,那就不大現實的問題。 當然,用不等槽寬這個地方就好做得多,就能夠實現,當然還有其他工藝問題,也需要去解決。 總不能說,我們嘗試過用不等槽寬去布置這種方案,就很容易實現,而且專利都是規避掉的。 那么,我一直宣傳不等槽寬性能很好,很多工程師可能我都算過,結果好像沒多大意義,不等槽寬是我們在2021年、2022年開發的,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,很多人可能花了一個月時間去研究他,發現效果沒那么好,這很正常。 為什么?因為有好的技術不代表能用得好,這一點要記得我們為什么要花一年半時間去研究,用好他也不那么容易。 10%-15%的槽內空間怎么用,有三種方法: 第一種方法我增加一個匝數,原來6層變7層,原來8層變9層,原來7層我變8層,這樣我電密一樣,扭矩直接就增加了,多好? 但是別忘記了我們主機廠,既要又要還要扭矩是增加了,你的效率是不是增加了呢?顯然不是,你增加了一下他電阻也增加了那么多,雖然電密沒有增加,但是你的電阻是線性增加了,所以效率不見得增加。 你的成本增加了嗎?你不是說百分之十幾了嗎?實際上電機成本大家都知道,有這幾部分組成,當你鐵心長度縮短百分之十幾的時候,銅增加了吧?不是減少了。 雖然總長是減少了,但是用銅量是增加了,所以用銅量總之增加不少。 第二,磁鋼用量也應該增加,為什么?我們要維持定制直長和轉質相對穩定,也就是要保證電機有那么好的功率輸出,不推遲。 你定制增加以后你轉質的磁鋼用量豈能不增加?如果你能不增加說明之前設計不合理浪費材料,所以這么做是得不償失的。 很多企業說我按照這個思路說沒什么價值,當然這么做不但沒價值。當然如果追求一個空間走向尺寸的要求是有價值的,如果不是為了就是這個確實沒有價值,有人說好吧?我不在匝數上去追求了,我就把銅線做處理,我追求一個高效率不就好了嗎?所以我把銅線面積增加10%,這種好吧? 結果用銅量增加10%,換來的效率可沒有增加10%,1%都沒有,所以你這個時候發現投資回報率不高,如果在商用車領域,或者說是在工業領域對溫升要求,額定功率要求比較高的情況下,可能有價值的,這是可以的。 但是在乘用車領域,持續功率和峰值功率那么大的情況下,甚至功率時間要求那么短的情況下,這么多銅線的增加,好像意義不大。 所以,真正的用法還是要滿足既要又要還要怎么辦呢?人家用多少銅我也用多少銅,人家多少扎匝我也多少匝,省下來的空間怎么辦呢?省下來的空間可以不用,也可以把尺加寬,這就好了,空間不用,我把槽淺一點總行吧? 這樣直徑就大一點,我力臂大一點,當然相同扭矩大一點總不花錢吧? 然后,我尺短了,交流損耗就小了,我效率也高了把?我磁密降低了,效率也高了吧? 所以用這種方法做是可以做到既要又要還要,你不是說成本沒下降嗎?當然用不等槽寬設計在不同方面,面積不一樣的時候,整個槽口最終溫度下降非常多,既然這個溫度下降這么多,這不就影響成本了嗎? 所以用這種思路是可以做到既要又要還要的,那么說它沒用,可能沒花時間去研究,這里舉個例子,我們做了兩個電機,一個是不等槽寬的,一個是等槽寬的,做完之后發現,當然有條件我們做完之后要求轉子幾乎一樣不能夠有變化,相同軟件能控制一個電機,就是取1/3不等槽寬的尺寸作為等效尺寸來設計。 通過效率對比,你會發現,在小扭矩高速區域,他在高效區域改善十分明顯,在低速大扭矩區域,怎么也改善明顯呢?是因為溫度低了,因為這兩個電機時測溫差差了20度,所以在高速和低速,它的效率都發生了變化,在其他的點,效率都有改善,平均如果工況效率大概有0.5個點的這樣一個改善,成本理論上可以更低的情況下實現。 那么我們用實際的例子和數據證明,這是一個有效的方式。這樣一個技術大家都覺得量產困難,實際上我們30萬產能都是按照這個方法來設計。 第二個技術我們要講雙短距,雙短距轉速越來越高,所以很多人把四對極改成三對極,改成三對極之后發現工況效率改善沒那么高,原因之一是在低速大扭矩區域的效果沒那么大的改善,原因就是改成三對極之后損耗更明顯,所以,很多人發現不對。 CITC工況效率主要中低速,那么這塊的話就有問題,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?希望降低為主電機其對數,墩布用銅量及其電阻都不要變化,變化了就得不償失,所以另外一個就是系統效率可能會更近,電阻大了之后,濾波性變差,濾波變差低速情況,系統的效率會更低,所以從這個層面上,希望電阻越小越好。